“……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如水,似在转眼之间,它便翻过了1943年(民国32年),进入到了1944年,不过这是按国历而非农历,按农历,时间仍停留在1943年。
虽然时间只是过去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对沈言这种怀有使命、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花的共产党人说,感觉却像是过去了一个世纪那样漫长,因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这句,近几天便开始时时浮现在沈言的心头。
当然,若是抛开民族解放、国家强盛、人民富足自由等等这些为国为民的理想,沈言的日子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的,最起码,他住的这个院子里没有手铐脚镣、没有老虎凳和辣椒水、没有皮鞭和狼牙棒……
在“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息烽监狱、或者息烽集中营、或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没有了这些,这日子就已经是飞升到天堂了,更何况,他的一日三餐专门还有人侍候,想什么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高兴了喝上两盅,不高兴了到外面吼上一嗓子……没有人来管。
假如再将外面漫山遍野的葱郁树林换成菊花,这样的日子就变成了陶渊明那样的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只是这种日子却不是沈言想要的日子,并且也没有人可以把外间那不见尽头的葱郁树林换成满山的菊花。
陶渊明的情怀,在沈言眼中,它不过是文人士大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里的一种颓废!这或许就是一个革命者和一个非革命者的区别,抑或有理想的人和没有理想的人的区别。
“沈专员,吃饭了。”外间响起了送饭士兵的声音。
“这么快,又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道过一声之后,沈言放下了手里的毛笔,从桌前站起身来,转了几圈脖子,扭了几下腰身,这才起身向外间走去。
沈言住的这个院子是新建的,从围住四周的围墙到院子里的这栋屋子,都是新建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院落屋舍的“新痕”却并没有完全的散去,是否专门为他而建,沈言不敢肯定。
整栋屋子共有房五间,一门进出,中间堂屋,左右各有两间厢房,厢房各有单独一门。整栋屋子除沈言之外,再无人在此居住。
即便军统再是不差钱,一个人住如此大的一栋房子,也太过奢侈了一些,况且这还是在息烽监狱之内,这就是沈言不敢确定这栋屋子是专为他而建的原因。
住的地方,沈言把房间选在了左边前面那一间,除了向阳之外,最重要的是,门口的岗哨只需要站在门口就能看到他在屋里干什么,若是其他房间,哨兵们少不了要走上一些路。专程去看对方在干什么,不仅来看的人尴尬,被看的人一样尴尬,作为曾经督察室的一名督察,沈言是很理解这种尴尬的,所以凡事还是自觉一些比较好。
出厢房就是堂屋,沈言吃饭的地方就在堂屋里。很大的一间堂屋,只在堂屋中间摆了张八仙桌,还加椅子一张,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家什。好在并不是真正的居家过日子,所以也就无所谓寒酸和不寒酸。
如往常一样,菜已在桌上摆好,由两只粗碗盛着,一荤一素,荤的是腊肉,素的是豌豆苗。饭是装在一个瓦罐里的,没有盛到碗里,吃多少盛多少,不会造成浪费。
送饭的士兵一共有三人,这是周养浩的安排,一日三餐都是如此。不仅如此,送饭的人也从不固定,一如守住院子门口不让沈言出去和不让闲杂人等进来的那些士兵一样,从不固定。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在防止沈言和送饭的士兵进行串通、勾连,可能在周养浩看来,便是两个人,也不足以保证进来的士兵不会被沈言拉下水。
除了已经摆好的菜、盛饭的瓦罐、一只空碗和一双整齐躺着的筷子,桌面上另有三条烟和一包茶叶。
以沈言的处境,想走出院门是不可能的,因而烟茶这些消耗品,沈言如果需要,只能通知看守,再由看守上报至周养浩,由周养浩指定人去买。
茶叶是息烽本地产、被本地人称作“老鹰茶”的茶叶,非常的便宜,几个烧饼钱就能买上一大包。不过烟却是好烟,美国产的“骆驼”,价格比起上海来,却是要便宜很多,因为上海的“骆驼”就是从重庆这方偷运过去的,而重庆这方的“大前门”反倒贵了许多,比“骆驼”都贵,因而沈言也从“大前门”改抽现在的“骆驼”。
到桌前坐下,一名士兵这时揭开瓦罐,开始给沈言盛饭,沈言则拿过一条烟,在那里拆了起来。
烟还没拆完,士兵就把盛好的饭放在了沈言面前。一看碗里的饭,沈言愣了一下,“这是……这是腊八粥吧?”
腊八粥沈言当然吃过,不过因为地域的不同,虽然都叫腊八粥,但各地的腊八粥是不同的。别的地方沈言不知道,单就四川的腊八粥,和江浙的腊八粥比较起来,四川的腊八粥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有肉!
会做出什么样的腊八粥,不仅要看做腊八粥的人手里有什么样的食材,还要看做腊八粥人在做的时候的心情,如同川人做出的川菜一样,百人百味——心情好,味道自然就好,心情不好,味道肯定就要差上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