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灰不但很随和,而且从不给人距离感。
接触林灰之后胡欣似乎才理解“有才的人有脾气,有大才的人没脾气”这句话。
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林灰无疑就是有大才的。
林灰不知道胡欣内心深处的想法。
事实上待人尊重只是周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灰虽然是穿越者,但又不是孤儿,不缺家教。
能和刚刚为自己工作的人简单聊几句当然不是什么稀奇的原因。
更何况这些人还都是记者啊。
而且还是最优秀的记者。
称这些记者为最优秀的记者毫不夸张。
虽然《数字青年》这个报刊听上去很像是一些普通电子杂志。
但林灰知道的,《数字青年》这个刊物可是《中国青年报》的子刊之一。
也就是说此次采访的林灰的众多记者都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中国青年报》可是正儿八经的tuan子直属机关报。
在官方报刊中的地位虽然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报刊以及军方的jf军报相比的分量还要差一些。
但其地位也是相当之高的。
能在这样超然地位的报社中充当记者想来水平也应该是很高的。
记者是什么?
那都是林灰的客户啊。
为什么将这些人称之为客户呢。
要知道南风APP的核心算法生成式文本摘要这项算法虽然基本上能通吃所有的文本概要性处理的场景。
但林灰最开始搞南风APP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搞一个新闻摘要软件用来对标雅虎新闻摘要这个软件的。
亦即林灰最开始的初心还是新闻处理,至于其余场景的文本处理很大程度只是搂草打兔子。
在林灰着眼于新闻处理的情况下,记者自然是林灰的客户抑或是潜在用户。
此时这些优秀的记者则是林灰眼中的优质客户。
南风APP上线有一段时间了,专业模式也卖出去不少份了。
但林灰记得最开始南风APP这个软件上线的时候其实还是很仓促的。
当时林灰只是大致进行了一下市场调查,并没有太深入进行市场调查。
甚至于对专业模式的定价很大程度都是摸着雅虎过河。
即便林灰在南风APP正式上线之后,没少留心在南风APP里进行评论的用户。
因为采纳了南风APP评论区下面用户的评论。
林灰在南风APP的基础上又弄一个更符合专业人员使用习惯的专业模式。
在这个版本中林灰取消了专业模式下汉字新闻单次一万字的输入限制。
但这依旧是不够的。
林灰还需要倾听专业人士的专业反馈。
毕竟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有这么样的一些优秀记者送上门来。
而且林灰在采访之前还特别留意到此次采访林灰的记者中还有专门从事文字编辑的记者。
对于这样的机会林灰怎么能错过呢。
通过一番攀谈林灰知道了此次和胡欣随行的那名文字编辑名叫邱佳纯。
一个看起来略带腼腆的女孩,看起来岁数比胡欣要小一些,大概二十多岁的样子。
尽管看起来略带腼腆,但到底是新闻工作者。
林灰向她征求意见的时候,她还是说出了她的看法。
她建议林灰在专业模式中引入多条新闻处理的能力。
说实话这不是林灰第一次收到这个建议了。
此前林灰已经不止听过一个用户就这方面进行过建议了。
当时林灰在南风APP的评论区里面就看到有不少人建议开发者加入多条新闻处理的这个功能。
但林灰记得当时评论区里面对于要不要有多条新闻处理这个功能这些人却出现很大的分歧的,甚至出现了隔空掐架。
支持者认为多任务处理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
反对者则认为多任务处理容易分神,会影响工作时的专注度。
当时软件的评论区撕得很厉害,再加上受限于技术问题。
林灰当初的做法是选择了将这个争议点维持现状。
毕竟不用在多任务方面做文章,即便是要搞专业模式,林灰的工作量也少了很多。
原本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现在切实接触到林灰嘴里的优秀客户之后。
所听到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新增多任务处理。
这就比较尴尬了。
不过以林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完美的性格是不可能轻言回避的。
既然林灰发问了,那就一定要搞清楚记者中主要从事文字编辑一类工作的人到底是为什么需要多任务处理呢。
据邱佳纯所讲,文字编辑在处理新闻原始文稿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仅仅处理一个人的访问材料。
而是要把很多同类的新闻进行处理。
就比如说青年竞赛的一次的活动。
在活动进行访问的时候往往会采访很多不同的参赛选手。
在实际进行处理的时候就必须将这些选手的参赛选手的发言进行分开处理。
这个过程如果摘要没有多任务机制的话往往需要耗时良久。
因此邱佳纯向林灰建议增加多任务处理这个功能。
至于说用户关于要不要增加多任务处理模式的分歧。
邱佳纯觉得林灰如果对这件事难以取舍的话。
不妨干脆把决策权交给用户。
在南风APP的专业模式中开放多任务处理模式开关。
对于认为多任务处理影响专注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开启相应的多任务模式。
而对多任务处理有需求的用户可以选择开启相应的多任务模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