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府里,小谢一脸诚恳地道:“我是个商人,眼下这事是这么看的。我们英华接下了明清的庄子,你们这些葡人,就是租种我家地的佃农。之前的佃约,既没写清时限,又没列清条件,现在么……我们就想收回这片地,就这么简单。”
他一脸怜悯地道:“但我们中国人讲个慈悲为怀,如果你们还想再租种这片地,可以,条件就得重新谈了。”
小谢嘴里压迫着这个总督,心里在想,陛下派他来谈这桩生意,真是没意思。手里的筹码太多,澳门葡人根本就没什么回旋的余地,真是要圆就圆,要扁就扁。先断绝水粮,舰队封海,摆出不惜血火屠城也要达到目的的决心,再把形势稍微往回带一下。这事交给以前青田公司商关部,即便是一个小伙计都能胜任愉快。不是想着事涉洋人,要给南洋诸夷立下英华做事的规矩,得注意好嘴角油迹,他都有心将这帮葡人的家底刮空。
还是期待以后自己在通事馆里,能怎样伸展拳脚吧,说起来,陛下也真是对澳门隐忍得太久了……
小谢的感慨有点偏差,李肆登基为帝,连带老婆事也解决后,就准备挥手大干,调理内政。可一挥手,才发现广东腹地里还有两块黑斑没清理掉,一处是新会,本就是留出来的“爱国爱华夏主义教育基地”,怎么折腾后面再说,而另一处澳门,还真是他的灯下黑,忘记了……
其实也不是真忘了,而是两年前就定好维持现状的策略,之后再没人注意,还是说到地方政务,应天府知府巴旭起才提到澳门的特殊存在。
如何处置澳门,会牵扯到整个南洋的形势,但此时李肆手中所握力量,已非两年前的程度。他就决定,除了软硬兼施,榨出最大的利益外,还要通过澳门此事,向南洋的欧人传递这么一个信号,英华是讲理的,也是有力量讲理的。
细节如何,李肆没工夫一一开列,就给了小谢一道底线,必须完全、彻底地将澳门纳入国家治下。
此事的前景,他没觉得会有一点意外。葡人初来澳门,还以海盗风格行事,结果被大明狠狠整治了一番,之后就再温顺不过。一直到鸦片战争后,一改绵羊嘴脸,毁了租约,越界占土,在光绪十三年,还逼着那时已见到洋大人就骨头发软的清廷立下了《中葡会议条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它处无异”,这就是割让,只是换约不完全,法理上比香港差了一截。
说白了,葡人就是这个时代欧人行事的风格,律法森严就是好市民,可有便宜就变脸成了强盗。
在澳门设立治所,也是明清一贯的原则。在他前世的历史里,原本该由雍正在澳门设立香山县丞,澳门葡人暗中抵制过,却无功而返。现在么,满清管不到了,这事他就来干,而且要干得绝不留下后患。
用小谢那种连石头都能刮出一层油来的人来办这事,正是人尽其用,也算是对小谢的考验,如果此事得力,李肆就准备把通事馆交给他,先给英华蒙上一层商人的嘴脸,登上全球政治大舞台。
李肆对澳门之事有这般用心,却不想朝堂各衙门也有不同用心,于是澳门一事就成了顺风车。原本的军情处,现在归入枢密院的军情司要透过澳门葡人窥探南洋,海务司要提前防范可能有的海路异动,他为一桩绝密计划而专门设立的塞防司,也要查看南洋诸夷的反应,据此修订日后的行动计划。海关则是要看关税和商税的变动,兵部刑部则是要紧盯事态发展,以便确定澳门的布防治安事务。工商总会听说澳门人有可能撤离,竟也四下联络,准备“团购”澳门人的产业。
这些都不稀奇,可神棍徐灵胎也找到他,想要去澳门插上一脚,直让李肆纳闷,你们真是闲得慌么?
徐灵胎说,天主教虽有大发展,可总觉得内里欠缺很多东西。遵照陛下您的指示,我们一直在努力吸收诸教精髓。佛道方面的东西吃了进来,洋人公教所含的一些东西却还觉得生疏。
虽然跟郎世宁等效力于朝廷的神父沟通过,甚至包括广州和黄埔耶稣会的神父,可他们对朝廷心怀恭顺,或者是心怀警惕,都不会认真跟他们交流信仰之事,所以他们迫切需要走出去,澳门正是一个合适的地方。
自从长沙大战后,李肆对自己放出来的天主教开始上了心,听得徐灵胎这么一说,顿时明白了他们的处境。
天主教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这并不是说规模上,而是性质上。现在天主教还只停留在服务贫苦人,靠帮着他们祭祖,以及在医疗和生死仪式,充当着肤浅的信仰慰藉。而要继续向上走,就得吸纳信仰破败迷茫的读书人。要真正实现李肆的期望,担当起阻挡公教基督教在华夏蔓延之势的职责,天主教就得有自己的一套思辨之学,以此思辨之学来诠释华夏历史,重构上天对华夏的“使命”。这套东西才是能立得住教,能成为真正信仰的实质,否则就是妄信的邪教。
这套东西,在佛有佛经,在道有道藏,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内里其实是一套形而上的哲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