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被调回雒阳并没有引起任何震动,相对于朝中诸公对曹操的那种颇有些爱恨交加的态度而言,曹昂这个晚辈却还没到让那些非曹操一系的大臣忌惮的地步,即便他的身后站在曹操、张辽等实权派人物。
五官中郎将的任命也没有人提出异议,虽然三署郎已经没了,左右中郎将也因为张辽在军中的改革而使得中郎将更多的成为一种军阶而非军职也不存在了,可是曹操要再度弄出这么一个中郎将的官职业无人敢于反对。而且曹操的理由很充分,五官中郎将负责协调丞相府与枢密院下属各司的关系,算是军职,加个中郎将的军衔并无不对。
张辽不知道历史上的曹丕就任五官中郎将时曹操用的是什么理由,或者根本就没有理由。但是对曹昂担任五官中郎将,曹操摆出的这么一条理由却实在是让张辽被雷到了。不过仔细看看,曹操如此虽有强词夺理之嫌,不过也还算说得过去,以曹昂在军中的资历以及他在并州的功劳,授予其中郎将军衔也并无不可。而且张辽此时清楚,曹操已经对高级将领无兵权,枢密院执掌调兵却无统兵权利这一条理解的很是深刻,曹昂挂上军职,又负责丞相府与枢密院之间的协调事务,这就使得曹昂能轻易地渗入枢密院。或者说是曹操根本就是要培养曹昂掌控枢密院,毕竟此时的枢密使是士族子弟荀攸。
曹操以军队起家,对于军权操于何人之手绝对的敏感,若不是曹操军事素养极高,深知不谙兵事的文人绝对不能参与军方事务,张辽毫不怀疑曹操极有可能也搞出一套武为文驭的规矩。
在曹昂到位后,曹操依旧没有将任官之前必须经过考试的规定拿出来。一来是曹昂刚刚回来,对这一套东西还需要又一个熟悉的过程,这些日子曹昂便依照着曹操的教诲,每日依旧登门拜访张辽。看上去似乎是向长辈请安,实际上曹昂这是在向张辽请教科举制实施的步骤和细则。虽然曹操、郭嘉、程昱也已经将这一套制度吃透了,但他们毕竟还是初次接触,而张辽则是制定者,应该对其中的优劣更加熟悉。曹操的想法没错,虽然张辽并非真正的制定者,但科举制度千年来的各种弊端和调整张辽虽不说了若指掌,也大致清楚。尤其是张辽对于考试作弊的那些手段、方法更是让曹昂为之瞠目结舌,这位大公子哪里会知道,仅仅为了应付一个考试,便可以玩出如此众多的花样。其中个人的,相互勾结的,官面上的,让曹昂甚至感到张辽是不是没事就在琢磨这些个东西。
而曹操没有在第一时间宣布任官除了考核之外还要考试还有一个原因,他需要对自己的部下进行保护。若是张辽提出建议的第二天曹操便立刻着手实施,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此事绝对是源于张辽。到时候即便张辽与士族关系尚算不错,也有可能会招致不满之辈的暗中算计。曹操是绝不会允许此类事情发生的,张辽并非普通的部下可以随意牺牲,一个能力超群却有没有太大的野心,兼之又是自家姻亲的心腹部下,曹操是要留下来辅佐自己的后人的。
而且曹操还需要一个介入点才好将考试这一方法硬插进任官前的考核中去,否则也不便于争取大多数人的同意。至于时机,曹操也不会等的太久,之前任命的那些个官员也是贤愚皆有,要找理由还不是信手拈来。
有了这几条理由,曹操暂时按兵不动便理所当然。而且在张辽提出建议的第二天,曹操便让张辽与枢密院众人协商未来的军事方向。这样也能够有效地转移那些对张辽在丞相府待了大半天而很感兴趣的人的注意力。
曹操对他这样的决定很是自得。一来可以让部下更加的感念自己的恩情,二来也确实让自己减少了不少麻烦。但是曹操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很久,当他回到内堂刚刚脱下外衣换上家中的常服时,却看见长子曹昂又拿着一叠纸等着自己的时候,心里边忍不住要大骂张辽不厚道。
原来是张辽在指点曹昂有关科举制的注意事项是猛然间想起那千年积累下来的零零总总一大堆的作弊手段。于是兴致忽起的张辽便干脆在讲解之余和曹昂探讨起如何尽可能的预防作弊一事。
然而曹昂并没有张辽的远见,对于考试作弊更是一窍不通,而且也并不同意张辽有关作弊现象根本无法彻底杜绝的论点。于是这两人也不管辈分问题了,经常性的大声争执,以至于一旁的曹彰和张震还以为他们两人在吵架,干脆将曹清都拉出来劝架了。不过在家伙总之人弄明白究竟是何事时,他们也对作弊现象以及各种作弊手段产生了兴趣。加上张辽的教育本就是属于启发式教育,对于长子和曹彰的参与张辽非但没有阻止,还很干脆的让曹昂将曹丕也一并叫来。对曹操的儿子张辽还是注意分寸的,即便是属意曹昂,张辽依旧不会冷落曹丕。
于是,张辽家中众人就作弊手段展开了持续数日的研究,最终凡是与张辽持相反意见的人全部失败。而只有一开始便坚定的站在张辽一边的张震和曹丕获得了胜利。这个研究越到后面,张辽提出的作弊参与者的心理和作弊时的手段就更加让人吃惊,曹昂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有了封卷、糊名、重新撰抄等反作弊手段都无法阻挡张辽的那些作弊手法。打小抄不过是作弊的最低阶段,盗考题也称不上最高境界,而买通考官,却有严格遵守考试纪律,却仅仅只是在笔迹、答案中关键语气词的应用上做文章,这才是除当事人之外基本上毫无破绽的作弊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