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曹纯和夏侯敦,张辽却突然感到自己此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针对此事为他出谋划策,倾听他心声的人。
虽然如今张辽的身边有着一群出色的人组成的幕僚群,但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徐庶都还没有达到让张辽毫无保留的信赖的程度,也就更罔论庞统等人了。虽然郭嘉这位至交好友也在襄阳,但如今的郭嘉能够悄悄将消息送到张辽这里已经不易,毕竟此时曹操还在紧锣密鼓的和郭嘉、荀攸、贾诩这些枢密院主管官员们在谋划着未来的江东攻略。而且以郭嘉对曹操的忠诚,他也最对会给张辽一个如何缓解与曹操之间的分歧的对策,却绝对不会依照张辽的心意,针锋相对的回击曹操,即使是很隐晦的手段也不行。
可惜管宁此时正在雒阳主持太学,荀谌在幽州主政,田丰、沮授更是早已经在幽州隐居,这四人当中有任何一人在襄阳,张辽都不会如此难道难受。
“这种疑心病真是让人无奈啊!”张辽对此很是感到头疼。
历史上曹操因为疑心病杀了多少人张辽并没有统计过,但张辽至少能够感到欣慰的是真正死于曹操疑心病的重臣倒是一个没有。被归结到死于曹操之手的那些人,包括如今还活着的荀彧、孔融、杨修、崔琰,全都是出于巩固统治、介入立储等敏感问题而被曹操干掉。
而且张辽也并不认为曹操的疑心有什么不对,身为上位者,这点怀疑,或者说是个人的警惕性若是都没有,他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只不过被怀疑的对象放到了自己身上,无论是谁都受不了。
张辽同样明白,他自己也确有让曹操怀疑的地方,虽然他做的已经很好,可是那种在军中巨大的威望,士林中日渐上升的名声,与大多数士族世家交好的举动,还有那种无论在军、政、商三界游刃有余的手腕和张家控制的能够时不时拿出一些好东西的工匠群体。这些东西再加上张家日渐扩张的实力,就成为了曹操不得不忌讳的原因。
然而要让张辽放弃这一切当然也是不可能的,这些东西当中蕴含着张辽本人多少心血根本就无法说清楚,可是有一点很明白,没有张辽,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不过曹操疑心归疑心,他的所作所为却十分有分寸,所采取的措施也都处于正常的范畴。甚至于大汉朝的历代天子相比,都算得上是十分克制了。这其中自然有对张辽此时身份、地位、威信、名望的考虑,也有两家姻亲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曹操的举动都没有错,否则郭嘉等人也不会仅仅是对张辽表示同情而不对曹操做出任何劝谏。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质,上位者对于属下一定要有相当的警惕。张辽前世的那种直来直去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也仅仅适用于企业和如今的军队。在官员中,也就是对低级官吏有效。一旦涉及到高级官员或者更高层的中央大局,依旧还的是这种中国传统的御下模式。这一点即便是一千八百年后的中国也同样如此,甚至还随着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向世界各国扩张。
张辽应该感到庆幸,这个时代的人还有着自己坚持的道德准则,而且能够威胁到张辽地位的曹军大将当中,也没有人与张辽有私人恩怨。即便是曹仁,也仅仅是在战绩上要与张辽竞争,却没与任何不择手段的针对张辽的举动。所以即便是张辽目前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也不会遭遇到诸如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张辽自己也清楚,他从内心深处并不是真正忠于曹操,只不过他选择了一个最能够使他自己获得成功并且能够尽早结束战乱格局的老板。张辽可不是那种抱着忠君心态的人,他实质上还是一个受到后世自由思想影响极深的人。不愿受到拘束,更不愿成为别人指挥的傀儡。自保之心更是强烈,虽然没有在军中大肆扩张影响力,却也事实上将实力强大的重装步兵几乎变成了他张辽的私兵。家族的实力更是如吹气球一般膨胀,并将触手深深的买入以雁门郡为中心的并州北部数郡之中。
所以张辽并不怨恨曹操,在他看来,也是一场“战争”。只不过这是一场曹营内部制衡与平衡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血肉横飞,但是究其实质……还是战争!
既然是战争,张辽也将完全按照战争的规律办事。自从春秋末期,当孙武子将战争的形势从“恭谦有礼的君子战争”变成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之后,在战争中就再也看不到所谓的君子了。如今张辽也要将他和曹操之间的那点“矛盾”上升到战争的格局,他也要准备各种手段来应对曹操的种种制衡措施。
张辽之前和董昭方面的联络,抛出并暗中泄露出那份议会内阁的制度草稿,张辽针对曹操的制衡也已经出招了。这两招绝对可以让曹操被牵住精力而无暇再过多的顾及张辽。
事实上,张辽这一招已经初见成效,否则曹操又怎会仅仅是恢复四平、四安将军了事呢。要知道,虽然曹操有用四平、四安将军来牵制四征、四镇将军的用意,可是真正更够无视张辽的威望的曹军将领目前还几乎不存在,同时能够丝毫不受张辽影响的将士也仅有曹操中军的几千人而已。曹操这一手看似有效,但那也只不过是曹操的预防措施。至少在两三年内,只要张辽还在征北将军的位置上,无论是平北将军、安北将军,还是重新换人的镇北将军,都无法影响到张辽在北疆军中的地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